一灯一世界,竹篾穿千年 ——与无为鱼灯非遗传承人共制千年非遗实录
(安徽师范大学 陈蕾而 供图)
2025年7月1日,在安徽省无为市的一间充满历史气息的传承人家中,一场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的深入且富有意义的探讨正在热烈进行。83岁高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俊堂先生,精神矍铄地与来自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的年轻学子们围坐在一起,大家兴致勃勃地共同探讨无为鱼灯的悠久历史渊源、创新实践路径以及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学校赠予任俊堂先生的锦旗(安徽师范大学 陈卓子妍 供图)
我们随任老穿行于街巷,步入一片绿树掩映的老式居民区,最终抵达这位传承人的居所。推开斑驳的屋门,墨香与竹木的芬芳扑鼻而来,墙角堆满了竹篾编织的镂空鱼骨身架,茶几上摆放着几盏已涂上颜料的成品。褪色的八仙桌上铺满了硬纸壳,散落着刻刀、骨胶、调制好的颜料和画笔,这便是任老日常在家制作鱼灯的工作场所。尽管环境简朴,却处处体现了对工艺品制作的严格要求和规范流程。
传承人任老平时工作的桌面(安徽师范大学 陈卓子妍 供图)
任俊堂先生轻轻抚摸着桌上一盏精美绝伦的鱼灯骨架,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希望的光芒,满怀深情地表示:“鱼灯并非寻常之物,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承载着无为人民深沉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他进一步详细阐述,无为鱼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北宋时期,当时无为军进献给朝廷的八盏鱼灯,因其精美绝伦而被宋朝著名词人杨元亨在诗中赞颂为“万斛金莲,满城开遍”,这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鱼灯的盛况空前,令人心驰神往。
同学与老师专心致志听传承人讲话(安徽师范大学 陈蕾而 供图)
任老还提及当地流传甚广的一句俗语“烧香打醮,不如红灯一绕”,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鱼灯在无为民众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独特地位——无论是祈求家人平安、庆祝五谷丰登的丰收喜悦,还是为莘莘学子们金榜题名祈福,鱼灯始终是不可或缺且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在2025年央视举办的非遗晚会《龙门跃》上,现代舞蹈与非遗文化的巧妙融合,精彩纷呈地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并非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嫁接,而是实现了精神内核的创新性重生,令人耳目一新。
任老将鱼灯阵法赠与指导老师(安徽师范大学 陈蕾而 供图)
任俊堂先生强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积极注入青年一代的新鲜力量,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新的活力。
艾明旭老师与几位学生也拿起身旁的鱼灯,尝试着初步体验灯舞。艾老师构想了将鱼灯与中国传统舞蹈结合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以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得到了任老的认可,也在学生们的讨论中激发了丰富的灵感。
在艾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的团队开始着手将灯舞与民族舞元素融合,创新编排传统舞蹈模式,融入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元素。我们怀揣着信心与决心,持续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行。
传承人与同学一起交流无为鱼灯(安徽师范大学 陈卓子妍 供图)
“鱼灯之魂,存于舞灯者之心。”只有将匠心独运的传统工艺与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而那八盏璀璨夺目的鱼灯,足以照亮无为文化根基的永恒与辉煌。(图文:陈卓子妍 陈蕾而 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