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新鲁班社会实践团队三下乡活动走进大余县
中国网(通讯员 赖水秀 罗佳薇 章银霞)“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教室内,一群大学生们正慷慨激昂地朗诵革命家陈毅的《赣南游击词》,台下的小观众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6月28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新鲁班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南方三年游击战主阵地——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为新城镇桥西村童心港湾的40名留守儿童开展支教活动,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播工匠精神。社会实践活动为期7天,实践团构建“3+X”课程体系,即3门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搭配红色课堂、手工制作、素质拓展等多门特色选修课。基础课程采取常规辅导+巩固提升的方式进行。
红色课堂上,大学生老师慷慨激昂地给孩子们讲述当地革命故事。志愿者谢勋福以家书开题,询问孩子们会不会用书信跟父母沟通,随后,他给孩子们讲述了刘伯坚的家书,“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封封家书表达了刘伯坚烈士对革命的热情及对家人的牵挂。志愿者易宇燕还给孩子们讲述了项英不白吃群众豆腐乳的廉洁故事、陈毅与群众的鱼水情、周篮嫂的故事、潘聋牯送信等红色故事,一个个红色故事穿越时空,直击革命后辈心灵。课堂上,大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还进行了频繁的互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游击战是哪一时期的战争等问题,孩子们对答如流。留守儿童小蔡还给大家讲述了《陈毅吃墨水》的故事,他表示自己现在也要专注学习,长大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志愿者们由远及近,从当地红色故事讲到身边的榜样人物——世赛冠军李德鑫。志愿者胡志乐说道,李德鑫也是在孩子们隔壁县城——南康的一个偏远山村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喜欢看长辈们制作家具,进入大学后,更是第一时间加入训练团队,经过四年多的刻苦训练才获得了世界技能大赛的金牌。他鼓励孩子们从小立志,崇尚技能,努力成才,报效祖国。
由家具制作项目梯队选手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现场教授孩子们将”一心为民“”苏区精神“等字样刻入木块,再教学用砂纸由粗到细打磨,涂饰、编绳等步骤,制作书签。经过1个多小时的教学,一块块刻有红色精神要义的木牌制作完成。随后志愿者们还教授孩子们制作木艺“永生花”,手把手教授他们刨花、剪裁、制作、装饰等过程。志愿者们通过鲁班锁的拼装,让孩子们在体验神奇的榫卯结构过程中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魅力。
素质拓展课堂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及智力开发,每天上午10点准时进行2课时的户外活动,累计开展了模拟长征、摸石过河、红色歌曲猜猜猜、接力跑等游戏,进一步打开留守儿童心扉。
实践团开展了安全专题课堂,重点围绕防溺水、防诈骗等安全事宜进行了引导。现场采用情景模拟、现场演练、一问一答等方式,生动地给孩子们讲述了假期防溺水知识,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课堂最后,志愿者们还就近些年较严重的电子诈骗案例进行了讲解,特别是针对孩子、老人的诈骗案件,希望孩子们提高警惕,并提醒家里的看护人谨防诈骗。桥西村依水而建,为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安全,志愿者每天下午进行了例行巡河活动,切实筑牢孩子们的安全堤坝。
本次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下一步,学院进一步深化结对帮扶内容,推动青少年红色教育,实现红色领航,助力农村教育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