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高品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提要:数字经济的发展为超大城市加速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有力支撑。国内城市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目前尚存在一些短板,故在借鉴国内外城市打造消费中心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数字经济赋能高水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一是强化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提质增效,构建多元业态融合的数字化消费体系。二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名片,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业态和场景。三是深化消费营商环境改革,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政策落地。
一、数字经济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一)数字经济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正在深入推进,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7%,城镇消费零售额达42.1万亿元,其中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占比攀升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为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国家已发布《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重庆市成为首批培育建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高质量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要求,坚持以数字经济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二)数字经济催生消费新业态是建设高水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机遇。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消费业务的线上线下融合,带动了“互联网+服务”消费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亟待增强消费供给的多元化,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消费新业态持续发展需注重数字技术的应用,形成面向广泛受众的消费新场景。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与数字经济融合,顺应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趋势,能够为释放城市经济发展潜能提供重要路径。
(三)数字经济促进消费便利化是建设高水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提升消费便利化水平是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全球消费者吸引力的有效方式。着力推进数字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可极大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便利化水平,提供智能舒适的消费体验,进而集聚规模化的国际消费者群体。此外,面向全球的“国际化消费”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助力商贸、会展等流通业构筑国际化业务链条,提升国际化消费的实时性、便利性,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二、国内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经验与不足
(一)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认知和实践仍处于初步阶段,消费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以广州为例,自2021年国务院批复广州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0%,商贸业增加值占GDP的15.7%,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首位,三年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59万户。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广州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当前广州国际知名品牌供给和活力不足。据戴德梁行统计,2021年广州进驻国际奢侈品品牌数量仅为97家,居全国城市第11位,国际知名品牌供给亟需提高。二是广州在旅游、体育赛事等方面的国际化市场人气有待提升。2023年,广州接待外国游客131.58万人次,仅占境外游客总数的34.86%,同年上海接待外国游客241.19万人次,相比之下,广州消费国际化程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传统商圈创新乏力,数字经济赋能成效未达预期。数字技术赋能下,国内城市新型消费业态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倒逼传统商圈消费业态、模式转型升级。2024年上半年,广州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的网络零售额为1411.31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为25.2%,新型消费业态表现出良好增长态势。但近年来天河路、北京路等以传统商业服务为主的商圈,却呈现出愈趋明显的“老龄化”吃老本”现象,在消费业态、模式和治理方面缺乏创新。如在北京路商圈运营15年的名盛广场天河城百货因业态老化致客流不足,于2023年3月闭店。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消费业态和模式转型升级、推动智慧商圈建设、提升数字化治理效率成为传统商圈的可能选择。
(三)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有待落实。2021年,广州市政府印发了《广州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为探索消费政策创新作出提纲挈领的安排;于2022年颁布了《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广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政策,为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但在实施层面,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面临着传统消费商圈转型乏力,免税退税政策试点范围小、退税点少,外籍人员入出境、停居留不够便利等问题。目前,广州拥有326家境外旅客离境退税商店,但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天河区,占比为31.9%,而北京离境退税商店数量已达1070家,100%覆盖全市各大重点商圈。因此,需要进一步促进新型消费业态与模式发展、支持免税零售发展、便利人员跨境消费等相关配套政策与制度创新。
三、数字经济赋能下的国内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策建议
(一)强化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提质增效,构建多元业态融合的数字化消费体系。一是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消费趋势,推动“老商圈”焕发“新活力”。通过“互联网+”赋能,在城市主要商圈引入沉浸式消费等多元化创新型消费模式,构筑数字化消费场景,吸引更多年轻客群聚集,推动传统商圈迸发出新的活力。二是培育和壮大商、旅、文、娱多元融合的消费体系,促进产业业态兼容发展。借鉴巴黎通过协同联动文化、体育赛事、时尚教育等不同产业,成功打造全球顶级商业集群和城市文化消费新名片的经验,着重发挥广交会及各类专业展会的引流作用,如引入大型体育赛事或文化演出,丰富文体消费方式,培育和壮大多元业态融合的消费体系,塑造数字经济时代的广州特色IP。
(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名片,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业态和场景。一是依托数字经济赋能,发挥城市地标项目带动作用,提升国内城市在全球高端消费领域的影响力。如广州白鹅潭商圈可加快推动太古地产项目等龙头项目落地,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入驻,并联动太古仓、沙面地区共同打造广州西部国际消费高地。二是营造良好数字经济营商环境,提升国际消费活力。借鉴杭州数字化综合治理的经验,推进商业数字化载体建设,打造消费数字化治理平台,为商家业务处置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消费者在线咨询、投诉和建议提供便利。拓宽入境旅客数字化支付渠道,打造多语种服务示范场景,提高国际旅客的消费满意度。并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力度,引导知名高校加强国际宣传与合作,推动国际化服务和国际交流常态化,擦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新名片。
(三)深化消费营商环境改革,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政策落地。一是加快《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的落地步伐,推动消费营商环境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更加明晰且可操作的规划和建设政策指引,进一步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落地。二是制定消费创新示范项目投资支持政策,延展免税退税政策试点范围。如结合上海经验,给予创新品牌税收优惠、租金补贴,打造广州北站免税核心商圈,为商务、留学等外籍人士提供相应签证便利,提高入境消费的便利度。三是积极探索适应新业态消费发展的政策举措。广州可通过培育壮大新型零售、完善新型消费标准体系、发布各类特色行业的“广州标准”等方式,助力新型消费格局构建,推进国际化消费营商环境改革,提升广州新型消费的国内外影响力,铸就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金字招牌。
(四)构建不同规模城市的差异化赋能路径。数字经济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赋能需结合城市规模、能级及资源禀赋差异,实施分层分类引导,形成“超大城市引领、特大城市协同、其他城市特色发展”的梯度格局。
超大城市(人口>1000万):强化全球资源配置与高端消费引领。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为核心,重点提升国际消费资源整合能力。一是打造数字化国际消费场景:依托数字技术建设全球新品首发地、高端品牌聚集地,如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通过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国际消费街区。二是升级智慧化流通体系:构建“跨境电商+智慧物流+数字支付”一体化链条,试点“即时零售”跨境消费模式,提升国际供应链响应效率。三是推进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探索数据要素跨境流动规则,放宽国际人才从业限制,建立多语种消费投诉处理机制,强化全球消费者权益保障。
特大城市(500万<人口≤1000万):聚焦特色产业融合与区域消费枢纽建设。以西安、郑州、南京等城市为重点,突出“特色产业+数字经济”双轮驱动。一是培育产业数字化消费生态,提升区域消费辐射能力:建设跨区域智慧商圈联盟,如郑州联动周边城市打造“1小时数字消费圈”,通过整合统一支付平台和物流网络提升区域消费便利度。二是创新新型消费制度:试点“消费券数字化跨城通用”,探索数据资产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降低中小商户数字化转型门槛。
其他城市(人口≤500万):夯实数字基建与本地特色消费根基。该类型城市侧重于普惠型数字消费与县域经济的激活。一是数字基础设施补短板:推进5G、物联网在商业街区、农贸市场的全覆盖,支持“老字号”商户开展线上营销、定制化生产。二是县域消费数字化升级:依托电商平台建设“农产品直播基地”“跨境电商综试区”,如苏州昆山通过跨境电商推动台资品牌内销,长沙宁乡打造“预制菜数字供应链”。三是特色消费IP培育:挖掘地方文化、生态资源,如一些城市依托啤酒节开发“数字文旅护照”,或结合影视产业打造“元宇宙演唱会”消费场景。
此外,建立政策落地的阶段性评估指标体系。为确保数字经济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政策有效实施,需构建“短期见效-中期提质-长期增效”的三级评估框架,以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推动目标落地。
综上,通过构建“差异化赋能路径+阶段性评估体系”的系统化框架,既能为不同能级城市提供精准施策的方法论,也通过可量化指标动态跟踪政策成效,推动数字经济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从“顶层设计”向“精准落地”深化,最终形成“以数字技术激发消费活力、以消费升级驱动城市能级跃升”的良性循环,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为大力提振消费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作者:魏宗财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系主任,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报告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流‘视角下城市零售空间分布动态演变机制与优化技术研究”(2024ZYGXZR025)、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移动互联网技术驱动下城市零售空间重构与区划技术研究”(2024A04J454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课题“面向数字经济的城市零售空间区位选择特征及调控策略”(2024GZGJ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