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湘西红色资源培育时代职教新人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党在革命斗争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精神资产,教育意义十分重大。调研发现,从建立联动教育体系、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创新体验式教学模式三个层面着手,能够有效地将当地红色文化转化为职教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革命传统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深度结合,探索出既具有又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现代职业技术人才的可行方案和操作模式。
湘西地区作为湘鄂川黔革命老区的中心,蕴藏着众多红色文化瑰宝。如贺龙同志的旧居,精准扶贫的发源地十八洞村等,都为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在当前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变革的过程中,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教学价值已由单一的历史传承发展成为“思想引领—技术培育—行动创造”的立体样板,奠定了锻造“红专技工”这一新时代的重要基础。
在学理层面,党的二十大强调的“六个坚持”,特别是整体性的思考,确立了职业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的思想导向。革命传统资源所蕴涵的奋斗理念,与专业领域所需的态度有着本质的契合点,二者实现了“以专业技能服务国家发展”行动中的心灵共鸣,就实际应用而言,湘西地域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解答了育人目标等核心命题,也为高职院校践行德育根本宗旨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一、系统构建协同机制,打造红色育人的立体化格局锻造
1、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的系统性创新
秉承全局思维,组建“湘西红色职业教育联合体”,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职业院校、文化旅游、党史研究机构共同参与。构建多领域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全面整合湘鄂川黔革命老区遗址和十八洞村等重点资源,编制“湘西红色职教资源分布图”,推动史迹、现实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将散乱的红色文化素材,借助数字化共享系统成系统的教育内容,促进传统革命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实现跨时代的共鸣。
2、区域协作与城乡联动的均衡化推进
组建“红色教育协作联盟”,借助湘西职教联合体,开展“名师进乡村讲学”“城乡联动研修实践”等活动。利用数字化教研系统传播红色优质课程资源,该模式成功缩小区域间思政教育资源差距,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将革命传统教育与职业技能实训相融合。如在革命遗址现场进行导游专业学生现场讲解、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与红色旅游商品网络营销等,实现了“移动思政教学”和提升职业素养的双重目标。
3、职普融通与学段衔接的一体化设计
构建湘西地区各级学校红色教育协同体系,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设置阶梯式实践活动:低年级以“革命故事熏陶”为主,初中、高中突出“理想信念培育”,职业院校注重“工匠精神与爱国情怀融合”,促进红色文化教学从单纯的内容讲解提升到价值观的培养,覆盖整个周期。对于职教领域,专门组织机械系打造“红军精神”主题构件、运输专业实施“先锋动力”车辆维修工程、设计类专业开发革命历史文创作品等“专业实践中的红色传承”活动,实现专业技能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多维锻造师资队伍,加强红色精神传承的核心力量建设
1、专职教师红色素养的淬炼工程
湘西地区启动了职业教育思政课教师“红色素养提升计划”,与当地高校、党校力量联合,安排教师到塔卧革命旧址、十八洞村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学习,强化专业能力,把当地的红色历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创建“红色教育名师工作站”,使体验式教学、任务驱动式学习等教学新模式得到普及。构建“理论学习—实地考察—课堂转化”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使命意识强的思政课专业化师资队伍,采取选派优秀教师参加跟班学习、实践锻炼等方式,在红色企业和革命圣地开辟一条开展实践教学的新路子,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2、兼职导师资源库的多元化建设
打造“湘西红色教育专家团队”,重点吸纳各领域具有专业精神的人才,邀请党史研究者、革命先辈后代、优秀退伍军人、传统手工艺人、乡村振兴楷模等作为客座教师,开展“榜样工匠校园行”活动,分享科技强国事迹,展示当代红色奋斗理念,如安排十八洞村的苗绣艺人主持《传统技艺中的红色故事》实践课,引导学生在技艺体验中领悟民族传统与革命理想的结合,达到“弘扬革命精神”与“塑造专业能力”的双重功效。
3、教学创新能力的数字化升级
建议教师创新适合职教学生思维模式的教学方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十万坪战役”等历史事件,通过科技手段,打造“掌上湘西红色记忆”在线学习系统,提升革命传统教育的感染力,可以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科特点,比如让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革命文化应用,拍摄“苗家鼓乐颂英雄”短视频,既可以在课堂上融入数字工具,也可以作为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果展示,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科技集成—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目标。
三、深耕实践教学课堂,突出红色报国担当的沉浸式培育
1、精品实践路线的场景化设计
规划“信念之旅”“使命之旅”“发展之旅”三条红色研修路线,让实景变史实变教材,“信念之旅”追寻红军在湘西的战斗足迹,“使命之旅”参观贺龙将军故居,“发展之旅”感受十八洞村的脱贫成果,如农业相关专业师生可在“发展之旅”活动中加入乡村产业扶持,网络营销专业团队直播农产品推广,突出“移动职业实践”,促进红色教育由观摩认知向服务群众转变的务实举措。
2、情境实践课程的专业化融合
以革命旧址、农村实训点为载体,打造“情景体验式”教学工程,如塔卧老区复原“征兵动员小组”,参训人员结合导游讲解、文艺表演等特长再现历史情景,于十八洞村创建“农村发展实践点”,指导学生开展网络营销农产品活动,这种“职业素养与红色体验相融合”的教学方式,使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由感性认知提升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具体地说,景区管理方在革命纪念地为学生提供导游服务,不仅促进了业务水平的提高,还提升了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营销推广方向学生策划促进商业理念与革命传统协同发展的红色旅游产品宣传计划。
3、志愿服务与项目实践的常态化开展
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实际工作中,构建起“公益服务—项目培育—民生帮扶”的制度体系,组建“职教先锋志愿团”,与革命老区复员军人结成帮扶对子,进行日常照料和革命史料整理,编纂完成《湘西革命前辈回忆录》等资料,可根据职业院校各专业特色策划活动:建筑工程系为塔卧地区红军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对革命遗址进行修复;旅游服务专业机构“红色旅游推广员”策划拍摄湘西革命名胜推介短片;信息技术系实施“革命故事数字化再现”项目,将“贺英游击纵队”等历史场景通过动漫、短视频等方式再现,使各学科发掘红色文化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契合点,形成“一个红色特色”的育人格局。
结论
培养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是利用湘西革命文化资源,践行培根铸魂教育使命的关键举措。通过打造“联动制—教学团队—体验式课程”三维一体的培训模式,将红色文化所承载的拼搏传统转化为职教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革命传统与职业素养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拓展了职业教育政治教育维度,又为青年学子确立了“技术强国”的人生方向。
展望职业教育发展,要重点加强红色资源在三个方面的整合运用:一是推动“专业教育融入红色元素”,设计革命文化教学内容和具有职业特色的实践活动;其次,创新技术赋能方式,构建互动式的红色学习环境,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最后,扩大校地合作范围,与革命纪念地和老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互惠互利”的红色职教格局。这样才能让先烈们奋斗过的这片热土,培育出当代更加璀璨的职业人才之花,造就一大批“新时代技能红色传人”,他们立足本土,奉献山区,报效祖国。(作者: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杨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