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痛立清愈”团队:引领痛风治疗迈向精准化新纪元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庆医科大学“痛立清愈”团队:引领痛风治疗迈向精准化新纪元

2025-05-21 09:5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痛风性关节炎主要发病于手、脚的活动关节,其疼痛等级可以达到3-4级。高尿酸血症是诱发痛风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慢性代谢疾病。2024年,中国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超过2亿。然而现有治疗手段对于已形成的致密痛风石,单纯药物降酸难以完全消除,且副作用大。尿酸酶作为一种生物酶是唯一能降解尿酸的药物,但存在免疫原性高的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难点,重庆医科大学徐靖鑫博士领衔的“痛立清愈”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仿生双酶靶向协同治疗系统”。这项颠覆性成果目前已经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纳米技术》,标志着痛风治疗将从“单点突破”迈入“系统重塑”的全新时代。

徐靖鑫指出:“痛风对于患者来说,不仅仅是尿酸代谢失调,更像是一场免疫系统的‘失控火灾’。尿酸水平过高会在关节形成结晶引发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会促进尿酸释放形成恶性循环。只利用尿酸酶降低尿酸水平无法控制已经存在的炎症,而单纯抗炎只能缓解症状,无法降低尿酸水平,导致炎症反复发作。”

为攻克这一难题,痛立清愈团队首次提出“代谢-免疫双轴调控”策略,创新设计出集成仿生膜、级联酶催化与光热协同的智能纳米平台。

针对尿酸代谢失调,团队将目光关注到了铂纳米酶,利用铂纳米酶清除尿酸酶降解尿酸过程中产生的炎症关键因子过氧化氢。此外,团队提出将白藜芦醇作为免疫调节核心,通过靶向抑制NLRP3炎症小体,将促炎的M1型巨噬细胞编程为修复型M2表型,重塑关节微环境,从根源阻断炎症-代谢恶性循环。

指导老师张景勍教授表示:“药物仅有良好的治疗功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靶向给药才能真正减少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因此,我们从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中提取膜结构,通过基因工程精准修饰膜上的受体,赋予纳米载体“炎症靶向识别”能力,在治疗过程中避开患者的健康组织,大幅提升治疗的安全性。”结合近红外光控技术,团队开发出了“智能开关”释药系统。在光照触发下,纳米载体释放药物的速率显著提升,并且药物的光热效应可以精准调控病灶区局部的治疗强度,实现“一次给药,分阶段控释”,彻底解决药物在患者体内代谢过快的临床难题。

谈及即将到来的临床试验,团队成员们充满期待又倍感责任重大。他们表示,临床试验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关键一步,为此,他们携手国内医药龙头企业太极集团正式启动战略合作。这也标志着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作战’。”项目负责人徐靖鑫透露,“通过跨学科、跨机构的立体化协作,加速‘实验室成果’到‘临床应用’的跨越,让中国治疗方案惠及全球。”


【责任编辑:成慧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