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需紧盯基层“末梢”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需紧盯基层“末梢”

2025-04-30 14:0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这一规定与基层工作息息相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从基层抓起,紧盯不放、寸步不让。

破除形式主义筑根基。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亦是形式主义的“易发多发区”。个别地方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用台账应付检查”的现象,让干部困在文山会海,群众陷于证明围城。中央八项规定如利剑出鞘,直指“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脚尖下的表面文章”。例如,推行“无会周”制度,让干部每月可以腾出时间走村入户,深入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这正是破除虚功、务求实效的生动注释。

严刹享乐歪风树形象。“一顿饭一头牛”的奢靡之风,“一包烟半斤油”的微腐之弊,在基层尤其需要警惕。比如,乡镇干部因违规接受宴请被处分后,全镇积极开展“廉政灶”建设,使得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从规范村级“三资”管理到严查“蝇贪蚁腐”,八项规定精神正逐步转化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新时代守则,让清廉之风吹拂田间地头。

锤炼为民初心担使命。基层干部本应是“田坎干部”“板凳干部”,但个别人员却成了脱离群众的“玻璃窗后的干部”。有的社区推行“错时工作制”,干部利用夜间入户,解决上班族办事难题;有的山区建立“背包服务队”,将公章背进深山,为群众现场办证。这些实践充分证明:落实八项规定并非冷冰冰的禁令,而是充满温情的民心工程。干部多付出,让群众少跑路,作风建设便有了温度。

构建长效机制促长效。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基层实践更需制度保驾护航。例如,有的省份设立“基层减负观测点”,运用大数据监测报表数量;有的县市出台“村居干部履职正负面清单”,清晰划清“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从“红白事报备”到“公务用车轨迹追踪”,科技赋能让监督如影随形,制度创新使铁规落地生根。

基层是作风建设的试金石,更是初心使命的检验场。当八项规定精神化作村干部脚底的泥土、社区干部额头的汗珠、窗口人员温暖的笑容,就能真正架起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唯有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方能让清风正气在基层形成蔚然之风。(江西省峡江县应急管理局)


【责任编辑:尹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