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永丰:让干部从“无效值守”中解脱出来
“编办假期也安排人值班,难道害怕编制被偷走吗?”“10秒内未接节假日值班电话被通报!”……记者走访调研文章《“没苦硬吃”式值班加重基层负担》(《半月谈》2025年第8期)一经发表,就引发基层干部广泛关注和热议。
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将值班制度异化为“政治任务”,不问实际需求,不分轻重缓急,一律要求“按部就班”,既违反《劳动法》关于工时与休息休假的规定,又加剧了基层形式主义的顽疾。一方面,部分上级部门迷信“人海战术”,将“在岗人数”等同于“责任落实”,甚至通过过度问责层层加码。某地要求村干部24小时值守村委会,却无视村民实际需求已转向网格化服务;一些学校安排教师假期巡视空教室,只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卫生检查”。这种“宁可错值一千,不可漏查一次”的心态,暴露了管理方式的简单粗暴。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工作模式早已革新,值班形式却仍停留在“坐等电话”的旧范式。基层宣传部门需要24小时值班,但舆情处理已转向移动端;村干部的主要职责是深入田间地头,却被硬性规定“钉”在办公室。一位村支书直言:“群众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干部,不是值班表上的名字。”当“守在电话旁”成为评价履职尽责的唯一标准,基层治理便与群众需求渐行渐远。
值此《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实施一周年之际,各地亦当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值班制度回归“服务实战”的初心。
按需定岗,分类施策。 值班安排应紧扣部门职能与实际需求。应急、公安、医院等关键岗位须严格值守,而事务性较少的部门可探索“弹性值班”或“线上备勤”。如浙江某市推行“智慧值班”系统,通过大数据预警突发事件,非必要岗位人员只需保持通讯畅通,既节约人力,又提升效率。
创新形式,释放活力。 摒弃“值班必坐班”的刻板认知,鼓励灵活多样的履职方式。村干部可将“坐班”转为“走访”,利用值班时间收集民情、调解纠纷;学校值班教师可结合假期开展家访或培训,让“值守”转化为“服务”。值班的意义不在于“人在岗”,而在于“事能办”。
规范检查,松绑基层。 上级督查应聚焦实效,减少对在岗人数、接电话速度等形式的苛责。某省明确规定,除重大突发事件外,不得以“查岗”名义干扰基层正常值班,此举赢得干部点赞。同时,需严查“响应式值班”乱象,杜绝以属地管理为由摊派无关任务。
以心换心,完善保障。 对节假日坚守岗位的基层干部,既要严管也要厚爱。落实调休、补贴等补偿机制,让付出者有获得感;推广“错峰休假”“志愿换班”等人性化举措,体现制度温度。
值班制度的初衷,是为群众守好“安全线”、当好“勤务员”。若将其异化为形式主义的“秀场”,不仅背离了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更寒了基层干部的心。当前,全党上下正深入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值此契机,各地亟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优化制度设计,让干部从“无效值守”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去。唯有如此,“值班”才能真正成为守护民安的盾牌,而非束缚手脚的枷锁。(文/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城管大队 曹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