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好望角”含金量还在上升
当西湖断桥化身“人桥”,灵隐寺的香火缭绕成“人烟”,一群杭城青年正悄然掀起反向周边游风潮。他们驱车向东,在杭州湾入海口邂逅一片会呼吸的湿地——杭州市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这里不仅有国家地理镜头偏爱的“潮汐树”奇观,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是杭州第一缕阳光照射的地方。随着浙江自行车联赛、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相继举办,这个天然秀场,正以独特的生态魅力重塑城市人的周末打开方式。
杭州的“海景”有多珍贵?
春日的杭城,桃花蘸水,柳浪闻莺,风帘翠幕,定是不缺婉约与诗意的。
而在杭城的最东边,钱塘江奔涌向海,这座城市正以另一种姿态与天地对话——大湾区湿地公园,用潮起潮落的韵律,讲述着杭州鲜为人知的“海的故事”。
站在一线海塘打卡点,咸潮与淡水在此缠绵,裹挟着长江与钱塘江的泥沙,在潮汐的进退中沉淀出万顷滩涂。这里的每片芦苇荡都是地质运动的活标本,每道潮痕都镌刻着杭州湾从沧海变桑田的史诗。当无人机掠过湿地,镜头里分明是长江三角洲向东海延伸的绿色触角。
江与海壮阔相拥,自然与城市律动交织,大湾区湿地始终保持着潮汐的节奏,提醒着人们:最珍贵的风景,往往生长在文明与野性的交界地带。
绿色行径,感知跳动的脉搏与自然的脉络
一条20余公里的生态绿道,串联起湿地的十二景。从“海门口”启程,经“彩虹阁”眺望潮汐树奇观,至“飞鸟台”静候群鸟归巢,每一步皆是风景。
清晨六点,潮水在栈道木桩上留下深褐色的吻痕。南湖的游步道蜿蜒于碧波之畔,芦苇轻拂衣角;北湖的滩涂上,潮水退去后留下的“潮汐纹路”,如大地的指纹。行道蜿蜒穿过芦苇迷宫,惊起一群反嘴鹬,它们黑白相间的羽翼掠过的,是清晨骑行的队伍。
前来的除了运动爱好者,还有热衷自然与环保的亲子家庭。四月春风里,湿地公园变身天然环保课堂。孩子们在观鸟台用望远镜捕捉震旦鸦雀的惊鸿一瞥,生态专家带市民解码“湿地之肾”的净化密码。鱼苗放流、树叶雕刻、制作生态瓶、“保护地球大闯关”……在形式多样的科普打卡活动中,感受湿地之美,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候鸟为邻,生态画卷缀满诗意
春日的湿地,是候鸟北归前的最后一站。东方白鹳舒展着两米长的羽翼掠过天际,白琵鹭在浅滩悠然觅食,它们的剪影倒映在如镜的湖面,仿佛一幅水墨长卷。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14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其中不乏全球仅存千余只的“鸟中大熊猫”黑脸琵鹭。
登上观鸟塔,望远镜中可见苍鹭衔枝筑巢,反嘴鹬掠过水面划出银弧。若逢秋日,芦苇荡翻涌成金色的浪,白头鹤与卷羽鹈鹕群飞,羽翼拍打声与潮声共鸣,天地间奏响生命的交响。“保护它们,下半年还会再来。”湿地志愿者郑建江这样说道。十年间,3000余名志愿者拆除捕鸟网、守护栖息地,让“人来鸟不惊”从愿景成为日常。
未来可期:绿意空间里的城市呼吸
大湾区湿地不仅是一片生态绿洲,更是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44平方公里的湿地与24.5平方公里的江海之城联动,以“湿地+人文”的模式,补齐城东生态短板,联动文、旅、体等产业,让工业走廊与自然生态共生共融,助力钱塘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里,潮声是背景音,鸟鸣是主题曲,围垦的故事是永不褪色的注脚。大湾区湿地公园,不仅守护着钱塘江的生态命脉,更将“勇立潮头”的人文精神,写入每一寸泥土、每一羽飞鸟、每一段前行者的足迹中。
期待与你,跟随潮汐的指引,在杭州湾的臂弯里,遇见杭州另一面的诗意与辽阔。(通讯员:陈霞,图片来源:Dong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