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新韵——陈氏云魁公祠大夫第
中国网(通讯员 陈佛海)在江西赣州的东南一隅,静卧于寻乌县南桥镇高排村的青山绿水间,有一座古朴而庄严的建筑——陈氏云魁公祠大夫第。它犹如一颗岁月雕琢的明珠,镶嵌在赣南大地上,闪烁着璀璨的历史光芒。大夫第总建筑面积约五六千平方米,建于乾隆甲午年(1774年),气势恢宏、雕镂精湛,是赣南客家古建筑中的瑰宝。历经近三百年的风雨洗礼,却依旧坚如磐石,巍峨壮观。它依山傍水,聚山川之灵秀,融客家民俗之精华。高墙深宅、风格独特。青砖黛瓦之间,一砖一瓦,一雕一刻,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让人不禁为之驻足,沉醉于那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中。
步入大夫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文风鼎盛、武运昌隆的年代。抬眼望去,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尽显匠心独运。那精美的石雕木刻,宛如一幅幅凝滞的时光卷轴,记录着陈氏云魁家族的荣耀与传奇。九十九间大小不一的屋间错落有致,巧妙相连。兼顾各居住单元的私密性与独立性,又实现了晴天不露晒、雨天不湿鞋的理想效果。这种精妙绝伦的设计,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代工匠的匠心与智慧。大夫第外围是由桐油、黄糖、面粉配制糖灰筑成的三山式封火墙,更是客家先民在中原久经战乱后形成强烈居安思危自我保护意识的象征。巍然的墙体,犹如铜墙铁壁,刀枪火炮亦难撼其分毫。围墙上设有圆形瞭望口,既便于观察外界,又有效防范匪徒侵扰。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客家先民的智慧与武勇,更为大夫第增添了几分威严与庄重,承载着各种历史印记的墙面斑驳流离,如似上古神迹,让人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当魁元山的晨雾漫过虎形山脊,大夫第九十九间屋宇渐次舒展。九井十八厅的格局若星罗列,像是在凝视着客家迁徙的苍茫烟尘。檵木立柱与雕花石鼓咬合的天衣无缝暗藏鲁班玄机,砂岩门框上刀斧痕迹是宗族纷争的史诗残章,后山化胎隆起如龟背,八字浅沟分流水脉,让堪舆学说化作可触可感的生命脉动。从空中俯视,其后龙魁元山酷像一只择机而猎的老虎,俯首低腰,缩腿蹬爪,蓄势待扑,威风凛然,风水学上称作是“猛虎下山,贵不可言”,整个房屋采用传统太师椅风水布局,逆水起门楼,前有照,后有靠,两侧护手是厢房。门口风水塘藏风纳气,还可防火避煞,养鱼观赏,浇禾淋菜,功能多样。半月外形与后山玲珑墙互相呼应,浑然天成,暗合古人“天圆地方,周流通达”之意。
青石板泛发出的幽蓝光泽,恰似将历史的沧桑揉进了时光。横联大书“祥光萦绕”四字,朝阳和落日均化作祥瑞洒落此处,恋恋不舍、萦绕不去。檐角悬挂的铜铃,每个镂空纹样都对应着《营造法式》的隐秘章节,当山风穿过时,便摇落一串《诗经》里的“和鸾雍雍”之音。大夫第不仅是一座古老建筑,更是一座活态的客家文化与传统的宝库。在这里,你可以触摸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是那悠远深情的客家山歌,还是那质朴醇厚的客家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屋主陈云魁本人以商立身,因育才有方、子孙贤贵而被追封为朝议大夫、振威将军。其孙陈元斌高中武举,后裔中官至军功六品以上者十数人,官阶最显者陈骧乃从三品蓝翎副将,拜游击将军。而大夫第里的陈氏后裔子孙们,一直恪守着义门陈氏“至公无私”的祖训与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传统,代代相传,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家族和国家的繁荣屡建殊勋。
如今的大夫第,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它有了新的使命;“客家矛盾客家调”让它在社会治理上熠熠生辉。它不仅是高排村和南桥镇人居环境整治的亮丽名片,更是寻乌客家韵最鲜明的载体,吸引了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品鉴古色古香的建筑风貌,还可以溯源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到那份穿透时空的温暖与力量。大夫第,这座客家古韵的璀璨明珠,正以它独有的方式,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当北斗七星掠过九十九重檐角,它将继续传递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脐带,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里寻得心灵的归宿,共鸣那份千年共振的感动。
【图文作者简介】
陈佛海,中共党员,南桥镇高排村文明实践员,云魁公第十代嫡系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