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者海辰储能:中国储能新势力的崛起与启示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破局者海辰储能:中国储能新势力的崛起与启示

2025-04-20 19:0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章:叶周斌)

引言:从“发展之问”到“中国答案”

近年来,中国储能行业面临着一个尖锐的质疑:市场前景广阔,为何企业举步维艰?彼时,电化学储能增速骤降,行业陷入低潮。但仅仅6年后,一家名为海辰储能的公司以250亿元估值冲刺港股IPO,成为全球第三大储能电池企业。它的创始人吴祖钰,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中国从不缺乏破局者。

一、技术人的孤勇:从“至暗时刻”到“市场宠儿”

1.出走巨头,押注冷门赛道

2019年,当吴祖钰开始创业时,外界充满不解。彼时的宁德时代已是全球动力电池霸主,而储能行业却因政策波动、市场不成熟陷入低迷。但吴祖钰看到了更深层的趋势:碳中和目标下,储能必将是新能源系统的“心脏”。

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专注储能电池。这一决定背后,是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洞察:动力电池巨头虽强,但储能市场需要更适配的技术路径(如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而专注者有机会建立差异化壁垒。

2.团队基因:企业的“工程师文化”

海辰储能的核心团队中,多名高管来自电池行业。执行董事易梓琦、庞文杰均曾担任工程师,这种“技术血统”为海辰储能的研发能力打下基础。然而,这也埋下隐患。2023年,宁德时代以“违反竞业协议”为由起诉海辰储能,最终吴祖钰支付百万违约金最终解决纠纷。这场纠纷折射出行业的残酷现实:

技术人才的流动既是创新的催化剂,也是巨头战争的导火索。

二、快与准:海辰储能的“逆袭密码”

1.速度革命:从0到全球第三的“中国速度”

海辰储能的崛起堪称“闪电战”产能扩张:重庆工厂13个月实现双线满产,三年完成四代工厂迭代;交付效率:30个月交付1GWh,随后10GWh交付周期缩至2个月;市场爆发:2022-2024年电池销量从3.3GWh飙升至28.3GWh,营收三年翻三倍。这种速度的背后,是对行业窗口期的极致把握:在巨头尚未全力押注时,以“饱和式投入”抢占先机。

2.技术破局:大电芯的“降维打击”

海辰储能的杀手锏是对电芯容量的持续突破: 2021年率先量产280Ah电芯,切入大型储能项目; 2024年推出全球首款1175Ah超大容量电芯,计划2025年量产。这一策略直击储能行业痛点大电芯可减少系统复杂度、降低度电成本。而海辰储能的研发团队,正是从动力电池领域汲取经验,将其转化为储能场景的技术优势。

三、隐忧与挑战:独角兽的“成长烦恼”

1.资金链紧绷:扩张背后的“双刃剑”

海辰储能的快速扩张引进巨额融资: 2022-2024年累计融资79.99亿元;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超百亿,应收账款3年呈现增长态势。这种“烧钱换规模”的模式虽在早期奏效,但面对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巨头的资金碾压,海辰储能的抗风险能力仍显不足。

2.海外风险:高增长下的“隐忧”

2024年,海辰储能海外业务占比大幅提升,但这也带来隐患: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11.8天拉长至185.7天; 地缘政治摩擦可能冲击海外市场(如欧美对中国储能产品的限制)。如何平衡全球化与风险管控,将是下一阶段的关键。

四、中国需要更多“海辰储能”:社会该如何支持破局者?

1.宽容失败:给技术人“冒险的勇气”

吴祖钰的创业选择曾被质疑“不理智”,但正是这种“非理性”推动了中国储能技术的突破。社会需要建立更包容的创业文化: 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避免竞业协议过度限制创新; 设立专项风险基金,支持技术人探索前沿领域。

2.资本助力:告别“赚快钱”,拥抱“硬科技”

海辰储能的融资历程显示,中国资本已开始重仓硬科技。但对比欧美市场,国内对长周期技术项目的耐心仍显不足。建议: 鼓励养老金、保险资金进入储能等长赛道; 对研发投入占比高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3.政策护航:打通储能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中国储能行业仍依赖政策驱动,市场化机制尚未健全。可借鉴欧美经验: 建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定价机制; 强制新能源项目配储比例,并明确运营收益分配。

结语:破局者的意义,远不止一个企业

海辰储能的故事,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缩影。它证明在巨头林立的领域,专注的技术人仍能开辟新天地。其价值不仅在于250亿估值,更在于它点燃了一种希望——当社会给予创新者更多包容与支持,中国必将涌现更多“破局者”,在全球能源革命中写下属于东方的新篇章,在碳中和的征途上,中国企业的创新力量,永无止境。

【责任编辑:刘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