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松绑”赋能治理现代化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松绑”赋能治理现代化

2025-03-28 09:2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通讯员 张荣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治理始终是最具张力的实践场域。从“清单式赋权”到“数字化祛魅”,从“编制下沉”到“网格重构”,一系列制度性变革正推动基层治理突破形式主义桎梏,迈向系统性优化的新阶段。这场改革既是对基层治理生态的重塑,更是对治理现代化规律的深刻回应。

制度性减负,构建权责适配的治理框架。传统治理体系中“权责倒挂”的结构性矛盾,催生了“属地责任无限扩大、行政资源持续上收”的治理困境。全面建立乡镇履职清单的本质,是通过制度设计划定治理行为的边界,将模糊的“属地管理”转化为清晰的“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入,使基层职能始终与治理需求同频共振,既防止“清单固化”造成新的形式主义,又避免“层层加码”导致的权责失衡。当督查考核从“多头重复”转向“精准聚焦”,当借调管控机制阻断了人才“虹吸效应”,基层治理逐渐摆脱“有限权力、无限责任”的恶性循环,真正回归公共服务供给的本位逻辑。

系统性赋能,重塑数字时代的治理范式。数字技术嵌入基层治理的过程,曾因“工具理性膨胀”陷入“指尖内卷”的误区。清理整合政务应用程序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技术赋能的价值坐标——从追求“数字化覆盖率”转向注重“治理效能转化”。“多格合一”改革突破的不仅是物理网格的叠加,更是数据壁垒的破除与治理场景的融合。这种系统性优化推动技术应用从“痕迹管理”升级为“流程再造”,使数字治理从“台账填报工具”进化为“智能决策中枢”。当技术工具与治理需求实现深度耦合,数字化才能真正成为提升服务精度、降低行政成本的“赋能者”而非“负能者”

结构性重塑,激活治理资源的配置效能。编制资源“减上补下”的改革突破,直指基层治理“倒金字塔”结构的核心症结。通过建立编制资源动态调配机制,不仅破解了“事权下放、编制上收”的制度性矛盾,更构建起“人随事走、编随人动”的弹性供给体系。这种结构性调整打破了传统编制管理的刚性约束,使有限行政资源能够随治理重心的迁移灵活配置。当县乡人才流动从“单向抽调”转为“双向互动”,当“全科干部”培养机制对接网格化治理需求,基层治理逐渐形成“资源下沉—能力提升—效能反馈”的良性循环,为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基层治理改革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制度进化。从破除形式主义到重构治理体系,从技术赋能到资源重组,每个环节都彰显着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真正的治理效能提升,既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积弊,更需立足全局的系统思维构建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尹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