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德安:莓稻轮作春意浓,乡村振兴画卷新
中国网(通讯员 孙昭)三月的赣北,春风拂绿田野。走进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聂桥镇夏家铺社区的草莓大棚,最后一茬“红颜”草莓挂满枝头,农户们弯腰采摘,装箱发货;不远处的水稻田里,翻耕机轰鸣作响,正为即将到来的水稻种植平整土地。这个占地151.18亩的九江市最大草莓基地,在春日的暖阳下,奏响了“莓稻轮作、四季生金”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一、一畦春色关不住 联农带农促增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而在聂桥镇的草莓大棚里,冬春时节的辛勤耕耘正迎来最后一批丰收。基地内,178名务工村民穿梭在垄间,将鲜红的草莓分拣入盒。“3月底草莓季就结束了,现在每天还能摘2000多斤,主要发往线上平台。”负责人指着打包区介绍。脱贫户赵婶子擦了把汗笑道:“从去年9月干到现在,挣了快9000元,春耕前还能给家里添台新电视!”据统计,本轮草莓季累计发放务工工资52万元,人均增收2900元,土地流转每亩320元的租金也让村民吃下“定心丸”。真正实现"小草莓"变身"致富果"。
二、草莓水稻巧轮作 一地两用增效益
大棚外,翻耕机在田间划出整齐的泥浪,为水稻种植做准备。“草莓3月收完,4月就能插秧,土地一点不闲着。”技术员老李抓起一把土解释,“草莓秆还田后变成天然肥料,今年水稻每亩能少用30%的化肥。”这种“草莓+水稻”轮作模式,既让每亩地产值增加至1.2万元,又通过生态种植提升稻米品质。正在检修灌溉设备的王大哥说:“等秧苗下地,我们又能在水稻田里务工,一年到头有活干。”
三、线上线下拓销路 智慧农业谋新篇
"昔日提篮叫卖巷,今朝弹指达九州。仓库内,工人们正将草莓装箱,拼多多、京东的订单标签贴满纸箱。基地打破传统农业销售半径,构建"线上+线下"立体营销网络。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日均接单超2000件,"果实惠"社区团购实现同城当日达,让"红颜"草莓48小时香飘全国。
站在田埂上远眺,草莓大棚与待耕的水稻田交织成独特的春景。村民们在“红转绿”的农时交替中,稳稳端牢“生态饭碗”。基地负责人展望:“秋天草莓苗再下地时,我们的加工车间就能投产,还要开发草莓采摘研学游。”春风掠过青青麦苗,吹向更远处的希望田野——在这里,传统农耕与现代智慧碰撞,小草莓串起的产业链,正为乡村振兴写下充满生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