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阳光监督筑牢基层善治之基
中国网(通讯员 程紫暄)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政策温度的“最前沿窗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何让群众监督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探照灯”,成为新时代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
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推动“小微权力”阳光化运行。山西壶关县推行的“廉洁积分制”创新,本质是将抽象的权力约束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建立包含民主决策、工程监督、财务公开等8大类32项指标的考评体系,村干部的日常履职行为被转化为可视化数据,群众扫码即可查看实时积分变动。这种将廉洁履职具象为“数字画像”的做法,不仅让监督标准清晰可循,更通过积分排名形成良性竞争机制。程玉珍委员倡导的“村务公开数字化平台”则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财务收支、项目审批等关键数据不可篡改,使群众即便身处异乡也能通过手机端参与监督。这种“指尖上的监督”模式,让传统村务公开从“公示栏张贴”升级为“云端实时共享”,真正实现了权力运行全流程透明化。
以专项整治为导向,清除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政府工作报告将基层减负与“微腐败”治理列为重点,直指惠民政策落实中的“中梗阻”问题。某地查处的农机补贴系列案件中,23名村干部通过虚报种植面积套取补贴,暴露出政策落地“最后一米”的监督盲区。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建立“政策-资金-人员”三对应核查机制,运用大数据比对识别异常发放记录,两年内追回违规资金超千万元。针对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问题,某省推行“督查检查年度清单制”,将原本78项督查事项精简整合为15项,同时建立“反向测评”机制,让基层干部给上级部门作风打分。这种双向约束机制,既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又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有效遏制了类似“表格抗疫”“证明围城”等旧疾。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监督治理长效机制。在浙江某地,“清廉观察员”制度通过群众推荐、组织审核的方式,选聘退休教师、乡贤代表等组建监督队伍。这些“编外纪检员”既熟悉村情民意,又能跳出人情羁绊,三年间推动解决集体资产流失、工程围标等问题127件。这种将群众监督转化为制度约束的实践,让“软监督”变成“硬约束”,为基层政治生态注入清流。
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本质是重构“权力-权利”的良性互动关系。当数字技术消解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当制度创新搭建起群众参与的通道,“人人都是监督者”的治理格局便逐渐成型。从山西的廉洁积分到浙江的观察员制度,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庄严承诺到各地整治行动的雷霆之势,我们清晰地看到:把监督权真正交还群众,让每双眼睛都成为照亮基层的明灯,这既是遏制“微腐败”的治本之策,更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长远之计。唯有持续织密制度笼子、畅通监督渠道,方能让“小微权力”始终沿着为民服务的轨道运行,在基层沃土上浇灌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