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干作风护航深化改革新征程
中国网(通讯员 程紫暄)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唯有将作风建设与深化改革深度融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积弊,以真抓实干的劲头凝聚合力,才能推动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既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更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
以务实作风为引领,破除改革梗阻。深化改革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面临“触动奶酪”的阻力。现实中,少数干部仍存在“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形式主义倾向:有的对改革政策“层层转发”却“迟迟不落”,有的在改革试点中“避重就轻”搞“盆景式创新”。这些现象暴露出作风不实对改革进程的严重阻滞。
在长三角一体化改革中,沪苏浙皖四地建立“跨省通办”协作机制,三个月内实现138项高频事项异地办理,正是源于三省一市干部打破行政壁垒的担当;在东北振兴改革中,某市对历史遗留的3000余件“僵尸企业”产权纠纷开展百日攻坚,领导干部带头包案化解矛盾,让沉睡十年的土地资源重新投入生产。实践表明,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越需要干部队伍发扬“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实干精神,将“规划图”转化为“施工图”。
以清单机制为抓手,提升改革效能。作风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估的具体行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机制,正是将作风建设嵌入改革实践的创新探索。这种机制通过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倒逼政府部门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作为”。
在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中,省级部门梳理出企业开办、工程审批等50项“一件事”集成服务,通过流程再造将平均办理时限压缩62%;北京市推出“政策兑现”直达平台,运用大数据自动匹配惠企政策,企业无需提交材料即可享受补贴,使政策落地周期从三个月缩短至三天。这些实践揭示出作风建设与深化改革融合的关键路径:用制度刚性约束官僚主义惯性,用技术手段压缩权力寻租空间,让“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成为政务服务的常态。
以群众满意为导向,检验改革成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增进人民福祉,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由群众评判。当前,部分领域改革存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根源在于没有真正把握群众需求。某地老旧小区改造中,住建部门创新“居民点单式”改造模式,通过200余场院落议事会收集需求,将群众提出的加装电梯、增建停车位等诉求纳入改造方案,使项目推进阻力下降70%;在乡村医疗改革中,西部某县组织千名医生开展“敲门问诊”,建立35万份电子健康档案,使偏远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实质性缓解。
这些案例印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始终是改革破局的关键。党员干部既要当好改革设计师,更要成为群众贴心人,通过蹲点调研、民情日记等方式精准捕捉痛点,让改革举措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作风建设与深化改革早已不是单项选择,而是必须同步推进的系统工程。当“马上就办”的效率意识融入改革基因,当“真抓实干”的担当精神化为行动自觉,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这既需要党员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划长远,更需要以“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狠抓落实,用扎实作风护航改革巨轮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