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唱古今》:乡土文化的艺术升华与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桥唱古今》:乡土文化的艺术升华与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2025-03-21 09:1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在湘西南新宁县高桥镇的青山绿水间,一曲《高桥唱古今》悠然唱响。这首由戴马宁、何石作词,周丽芳作曲的乡土歌曲,不仅是对高桥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更是一部浓缩的地域文化史诗。歌曲以高桥的历史传说、人文景观为经纬,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土画卷,展现了地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在这首歌里,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一、地域文化的音乐书写:歌曲中的乡土意象体系

(一)历史传说的现代演绎

歌曲开篇即以“高桥遇仙”的传说切入,这个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故事,通过音乐的形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传说中的白发婆婆指点工匠合拢桥缝的情节,不仅体现了民间智慧,更隐喻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这种融合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特殊意义:它告诉我们,乡村发展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桥下那只绣花鞋”的意象更是神来之笔。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通过歌曲的演绎,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绣花鞋从正月十五飘落到五月十五,不仅展现了高桥的高度,更象征着文化的传承需要时间的沉淀。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同样需要这种耐心和定力,让文化在时光的流转中焕发新的生机。

(二)人文景观的艺术呈现

歌曲中对“烟村古道”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古朴典雅的乡村画卷。这条被列入新宁十二景的古道,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连接,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古道旁的石柱、古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传承着乡民们的集体记忆。

“清风寺青灯”与“螺蛳寨书声”的并置,展现了乡村文化中宗教与教育的和谐共生。清风寺作为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见证了红色文化的传承;而螺蛳寨下的朗朗书声,则预示着乡村未来的希望。这种文化景观的并置,体现了乡村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三)产业文化的诗意表达

歌曲巧妙地将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并置:“古有生漆桐油毛板船,今有烟叶辣椒甜脐橙”。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乡村产业的变迁,更揭示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传统产业承载着文化记忆,而现代产业则寄托着发展希望,二者的和谐共存正是乡村振兴的理想图景。“乌金滚滚出井坪”的意象,既是对煤炭资源的写实描绘,也是对乡村活力的诗意表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在这个意象中得到完美统一。这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而是要在发展中守护文化根脉。

二、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创作者群体的文化自觉

(一)知识分子的乡土情怀

戴马宁先生从法官到词作者的转型,体现了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可能。他的法律背景为歌词创作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使歌曲在抒情之余更具思想深度。这种跨界融合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要多元人才的参与,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智慧碰撞。

何石先生作为中国作协会员,长期致力于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和地域文化的整理挖掘,新宁“西乡”的风土人情、往昔故事,他是如数家珍。他的参与为歌曲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更体现在对文化传承责任的自觉担当。在乡村振兴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自觉者,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

据悉,在歌词创作过程中,很多高桥人倾注了从文字到文化元素的格外关切。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肖凌之高屋建瓴地建议增加“清风寺”和“螺蛳寨”两个人文景点;高桥镇原党委书记、县政协副主席邓艳玲多方协调、统筹谋划;而高桥镇原党委书记,舜皇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黄泽耀增加“问勤亭”乡村振兴元素的建议同样被作者采纳;高桥镇党委书记李正凌对歌词反复推敲,并对曲谱提出了精准指导意见;高桥在外发展的音乐人许向明先生,满腔热忱,主动与音乐业界达人牵线搭桥,为作品出彩出色不遗余力。更让人感动的是,一大批像许小强、张代平、姚浩、何翔鸥等土生土长的高桥本地人,他们不辞劳苦,为歌曲提质上档、制作成品四处奔波。

(二)游子的文化反哺

周丽芳原本就是“高桥的媳妇”,曾一度在广东某县出任文化局的领导,虽身在异乡,却始终心系故土,这种文化反哺现象在当代社会具有典型意义。游子对家乡的深情,不仅体现在物质支持上,更体现在文化传承上。通过音乐创作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反哺,这种模式值得在乡村振兴中推广。

创作者群体的多元背景,恰恰印证了乡贤文化的包容性。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的人共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这种多元融合正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它告诉我们,乡村文化建设不是单一群体的责任,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三)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歌曲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它将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转化为现代音乐作品,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改变,而是文化内涵的现代诠释。在乡村振兴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焕发生机。

创作者们对乡土元素的现代诠释,展现了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他们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而是通过艺术创作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这种创造性转化正是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承的关键。

三、歌词中韵律美、结构美与艺术价值呈现

意象的丰富性与象征意义。《高桥唱古今》的歌词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高桥遇仙”、“烟村古道”、“绣花鞋”等,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高桥遇仙”这一意象,通过传说中的白发婆婆形象,象征着高桥地区的神秘与灵性,同时也暗示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烟村古道”则通过古木参天、石柱林立的描绘,展现了高桥地区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语言的韵律美与节奏感。歌词在语言运用上,注重韵律美与节奏感的营造。通过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歌词朗朗上口,易于传唱。例如,“桥下那只绣花鞋,魂牵几多好后生”这一句,通过上一句末“鸣”字与下一句末“生”的押韵,“鞋”的出韵承前启后,增强了歌词的音乐性,同时也表达了高桥地区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此外,歌词中多次出现的“唱古今”这一主题词,通过反复吟唱,强化了歌曲的历史感与文化传承意义。

情感表达的细腻与深沉。歌词在情感表达上,既有细腻的描绘,又有深沉的抒发。例如,“朝霞点亮清风寺青灯,牛哞唤醒螺蛳寨书声”这一句,通过对清晨景象的描绘,展现了高桥地区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而“古有生漆桐油毛板船,今有烟叶辣椒甜脐橙”这一句,则通过对古今产业的对比,展现了高桥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奋争。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融合,增强了歌曲的历史厚重感。

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高桥唱古今》在结构布局上,巧妙地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歌曲通过讲述高桥地区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抒情化处理,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例如,歌曲开篇通过“高桥遇仙”的传说,引出了高桥地区的神秘与灵性,随后通过对“烟村古道”、“绣花鞋”等意象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歌曲的叙事内容,同时也为后续的抒情铺垫了情感基础。特别是曲末“高桥故事多,陶乡情意深,烟村石板路,步步牵我心”与“高桥是我家,我是高桥人”的后缀抒情,让所有的感慨油然而生,唱出了高桥人的无尽自信与对美好高桥的无限向往。

主题的层层递进与升华。歌曲在主题表达上,通过层层递进与升华,使得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例如,歌曲开篇通过“高桥遇仙”的传说,引出了高桥地区的神秘与灵性,随后通过对“烟村古道”、“绣花鞋”等意象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歌曲的叙事内容,同时也为后续的抒情铺垫了情感基础。最后,通过对“小富大富奔小康,问勤亭下好乡亲”的描绘,表达了高桥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动力。

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歌曲的启示与思考

(一)文化记忆的当代价值

歌曲中的历史传说和人文景观,构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体系。这种文化记忆不仅是乡村的宝贵财富,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这些文化记忆,就是守护乡村的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通过歌曲传唱,乡民们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得到强化,这种认同感是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力量。只有当人们真正认同自己的文化,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精神基础。

文化自信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歌曲展现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更是对乡村未来发展的自信。这种自信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二)文化产业的创新路径

歌曲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业创新。它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这种转化模式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乡村振兴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歌曲中描绘的人文景观,完全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通过文旅融合,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实现文化传承,这种双重效益正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

文化品牌建设是提升乡村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歌曲创作和传播,高桥打造了自己的文化品牌,这种品牌效应将大大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乡村振兴中,文化品牌建设是一个重要课题。

(三)乡贤参与的长效机制

歌曲创作团队的构成,为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范本。这种参与不是临时性的,而是建立了一种长效机制。在乡村振兴中,我们需要建立更多这样的机制,让乡贤参与常态化、制度化。

文化传承需要代际接力。歌曲创作者中既有资深作家,也有退休法官,还有身在异乡的游子,这种代际接力正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传承人。

乡贤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乡贤文化需要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歌曲创作正是这种结合的典范。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积极探索乡贤文化的现代转型路径。

《高桥唱古今》不仅是一首优美的乡土歌曲,更是一部乡村振兴的文化启示录。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而文化振兴需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需要乡贤的积极参与,需要创新性的文化实践。在这首歌里,我们听到了乡音乡情,看到了文化根脉,更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唱响这首文化之歌,在守护文化根脉中开创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中国网:邓华平 何建明)


【责任编辑:刘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