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办”现象解码:政务服务现代化的三重突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里办”现象解码:政务服务现代化的三重突破

2025-03-21 11:0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通讯员 程紫暄)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政务服务改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浙江“浙里办”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4亿,日均活跃用户超300万,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群众“用脚投票”的选择逻辑。当群众办事从“跑断腿”变为“掌上办”,从“证明围城”走向“无感智办”,浙江政务服务的实践不仅改写了服务供给方程式,更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树立了标杆。解码“浙里办”现象,可以提炼出数字化时代政务服务创新的三重突破路径。

以数字之智破解服务之困,构建全周期服务生态。浙江以“数据高铁”打破信息孤岛,建成全国首个省域全覆盖的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归集数据超800亿条。这种技术突破不是简单的物理连接,而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规范和安全体系,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数据实时共享。绍兴市创新“无感智办”服务,系统自动抓取企业纳税、社保等数据,精准推送惠企政策,让企业主感叹“像网购一样方便”。这种全周期服务生态的构建,本质是将政府服务由“被动应答”转变为“主动感知”,让群众在人生重要节点都能获得精准服务。这启示我们:数字政府建设不是开发几个APP,而是要以系统思维重构服务流程,在数据流动中创造服务价值。

以用户为本重塑治理之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杭州“民生直达”平台上线后,高龄津贴发放从原来的“老人跑三次”变为“系统自动核发”,这正是“用户思维”的生动实践。浙江政务服务的突破在于:不是简单将线下流程搬到线上,而是以用户视角重构服务标准。在台州,群众办事可选择“好差评”实时反馈,差评件24小时内响应整改,这种闭环机制倒逼服务品质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将政务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网格员通过“浙政钉”及时响应群众诉求,形成“线上接单、线下处置”的服务闭环。这昭示着:政务服务现代化必须突破“柜台思维”,建立需求导向的服务供给体系,让每个办事体验都成为政府公信力的积累过程。

以制度之力筑牢创新之基,打造改革纵深推进机制。浙江率先出台《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为数据共享提供法治保障;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基层创新服务场景;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省级标准,形成改革闭环。这套制度组合拳,既解决了“不愿共享”的部门壁垒,又破解了“不敢创新”的担当难题。在嘉兴,得益于容错免责机制,基层干部大胆尝试“区块链+政务”应用,实现公积金提取“秒到账”。制度创新最根本的作用,在于构建起改革创新的生态系统,让技术创新不会因人员更替而中断,使优秀实践能够快速复制推广。这提示我们:政务服务改革需要建立容错激励、标准引领、法治护航的立体化制度体系,为持续创新提供稳定预期。

政务服务改革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浙江的实践证明,当政府服务完成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从“管理思维”向“治理思维”的跃升,就能激发出巨大的制度红利。当前,全国政务服务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当以“浙里办”为镜,既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破解服务碎片化难题,更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重新定义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人民满意答卷。

【责任编辑:尹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