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义县石底河村与浙江余村探索跨省共建赋能乡村振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崇义县石底河村与浙江余村探索跨省共建赋能乡村振兴

2025-03-19 10:5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通讯员 巫康 何炎)2023年12月,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铅厂镇石底河村与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跨越千里,正式缔结为友好村。一个是赣南革命老区的“红绿融合”示范村,森林覆盖率达88.6%,红色底蕴深厚;一个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绿色发展经验丰富。近年来,两村以党建为纽带,以生态为底色,以共富为目标,开启了一场跨省联动的乡村振兴实践。

余村作为“两山”理念的实践标杆,通过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和治理创新,将废弃矿山变为生态景区,毛竹、白茶与文旅融合形成特色产业链,农房变民宿、研学基地,走出了一条“生态强村、产业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石底河村则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做好矿山复绿、环境治理等工作,同时大力发展脐橙、刺葡萄、黄金奈李、甜柿等特色种植业,探索“乡村民宿+”模式,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采摘体验等新业态,以及农旅、茶旅、文旅联动发展。两村资源禀赋相似、发展理念相通,为结对共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向奔赴,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党委牵头,支部搭台,锻造“红色引擎”。石底河村以“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骨干多次赴余村“取经”,学习生态治理、产业运营和乡村治理的“余村模式”。余村则派出专家团队深入石底河村实地调研,围绕生态保护、农旅融合提出针对性建议。两村通过“线上联席会+线下互访”机制,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推动经验共享、问题共解。

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凝聚共建合力。石底河村创新成立“一核四组”功能型党小组(即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下设生态保护组、产业发展组、文化振兴组、治理服务组),带动商会、教育协会等社会组织成立党组织,培育“双带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53名。余村则通过“党员责任区”“党群议事会”等机制,将治理经验“输送”至石底河村,帮助完善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等制度,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产业联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生态链”串起“产业链”。石底河村借鉴余村“生态农旅一体化”模式,依托万亩竹海、四季果园和高山原野等生态优势,发展小种植、小养殖等五小庭院经济,规划建设休闲采摘基地和农耕体验园。余村将“两山”品牌运营经验引入石底河村,协助石底河村推广刺葡萄、黄金奈李等水果,并依托余村线上销售网络,将石底河村的蜂蜜、笋干、蛇李果等农特产品纳入“共富集市”统一展销。2025年春节前,石底河村产业大户赴余村参加全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成立仪式,在“村晚”“村跑”等活动中展示赣南风情,吸引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额突破50万元。

“旅游链”赋能“共富链”。两村联合打造“红绿研学”精品线路,串联余村的“两山”研学基地与石底河村的“党建+田园综合体”、阳明山下的乡野驿站等,推出“生态治理实践课”“红色文化体验课”等主题课程。余村还协助石底河村培育民宿管家、乡村导游等新职业人才,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推动“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规划建设集原野度假、自然研学、文化体验、团建会务、农耕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生态共享,擘画美丽经济新图景

石底河村将余村“全域景区化”理念融入村庄规划,对矿山修复区、河道沿岸进行生态景观提升,建设湿地公园、生态停车场等设施,打造“一步一景”的乡村风貌。余村则分享“无废乡村”“低碳生活”经验,指导石底河村推广垃圾分类、光伏发电等项目,助力碳汇资源开发。2024年,石底河村积极探索“民主宅改”,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和污水治理,村庄环境整治实现全覆盖,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愈发清晰。

从“单向取经”到“双向赋能”,从“点上开花”到“全域联动”,石底河村与余村的结对共建,是跨区域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更是“两山”理念从发源地到革命老区的生动传递。未来,两村将深化“党建链”串联“产业链”“治理链”“共富链”,共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共育乡村人才队伍,共拓“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多元路径,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红绿交融、跨省共建”的示范样板。

石底河村与余村的千里携手,印证了“党建红”与“生态绿”交融共生的无限可能。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两地正以结对共建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卷,共同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责任编辑:尹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