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德安:党员干部应对舆情念好“早”字诀
中国网(通讯员 张盼盼)基层社会作为舆情治理的“前沿阵地”,舆情传播呈现裂变式、圈层化、技术化特征。面对网民规模庞大、传播渠道多元、舆情裂变迅速等挑战,对党员干部的舆情应对与处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舆情处置宜“早”不宜迟,如何念好“早”字诀,是实现舆情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关键课题。
早预警:眼观八方察实情,构建民情“雷达网”
“群众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民意上了网,干部紧跟上。”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要时常了解并且关心网民在“想什么?说什么?干什么?”,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更好把握“为什么?怎么办?干什么?”的问题。
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在网络舆论场上,一个话题可能会引发全网热议,一个“短视频”可能瞬间成为关注焦点,一条留言可能掀起“蝴蝶效应”煽动舆论风暴。这些文章、跟评、图片都是新时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承载着网民情绪,也传达对政府积极作为的期盼。
“预警早一分,风险就降一分;研判深一层,治理便进一程。”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时”与“势”,注重合理辩证、调查研究、定期走访、收集社情民意。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及时发现教育、医疗、环保等各民生领域潜在问题。同时,用好用活数字化手段拓宽舆情收集渠道。熟练使用政务新媒体、12345热线等平台。建立“网格吹哨、党员报到”机制,发挥社区网格员作用,形成“网信+网格”的线上监测、线下办理协同监测体系。精准定位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提前介入对症下药化解矛盾。
早处置:快速响应肯担当,掌握舆情主动权
舆情的温度计,量出的是民心冷暖。舆情出现后,党员干部要与时间赛跑。早一步,就能掌握战略主动;晚一步,可能陷入被动漩涡。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实情况,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陷入“谣言已经满天飞,真相还在穿鞋”的窘境。
践行“四个主动”:即主动履职担当,核实事情真相;主动亮明身份,表明解决问题诚意;主动回应关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事件原委;主动承担责任,承诺限时整改措施。要锻炼自己的文字功底、调查研究、联络协调能力,确保真实、有度,防止舆情“二次发酵”。
早部署:健全长效机制,筑牢风险“防火墙”
“实情”决定“舆情”。当复盘舆情原委,会发现网络上早已出现零星声音,相关内容已在一定范围内引发讨论,相关部门没有引起关注和重视,导致错过了舆情治理的“窗口期”。及时做好风险预案,把存在的短板不足都能充分掌握并加以改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本职担当。
“线下处置是根本、线上引导是关键。”推动舆情应对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党员干部不光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定期组织舆情研判、新媒体运营等专题培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还要对苗头性问题分级响应,反复研判,带头参与网络评论,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舆情应对作为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通过早预警、早处置、早部署,既化解“燃眉之急”,又谋得“长远之安”,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持续提升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