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神经“搭桥”,瘫痪之手重拾人间烟火
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的生活困境常被医学界喻为“被禁锢的灵魂”,日常起居中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化作难以逾越的鸿沟。
近日,厦门市杏林医院神经外科完成厦门首例“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用一根神经架起“希望桥”,唤醒患者休眠5年的左侧上肢功能。
五年求医-当肢体休眠遭遇医学边界
五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脑出血,将52岁的林先生(化名)推入“半侧人生”的困境。虽经紧急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左侧肢体肌力仅剩1级,肌张力增高,五指蜷曲,无法伸展。在长达1800余日的康复历程中,从高压氧治疗到神经电刺激,从传统针灸到机器人辅助训练,医学手段的轮番尝试始终未能突破功能恢复的临界点。
“左手仿佛被施加了魔咒,无法行使任何功能。”患者的自述揭示着中枢神经损伤的残酷现实。
▲术前颅脑MRI评估及臂丛神经MRI评估
破局之路-一根神经“跨侧”激活瘫痪肢体
面对传统康复手段的局限,“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这项中国原创、全球领先的“黑科技”,成为破局关键。该技术被《新英格兰杂志》誉为2018年“十大具有颠覆性的医学技术之一”。手术原理堪称“神经界的南水北调”:将健康侧的颈七神经“移植”至瘫痪侧,通过神经再生与大脑皮层功能重塑机制,实现“一脑控双肢”的医学奇迹。
▲颈七神经移位原理
“如同为瘫痪肢体搭建一座‘信息高架桥’,让健康大脑的指令跨越损伤区域,直达‘休眠’的神经末梢。”主刀医生、神经外科主任朱明涛用比喻诠释复杂原理。
手术需精细操作,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建立短而有效的“隧道”,神经吻合要松紧适度,稍有不慎便可能功亏一篑。为此,团队提前数月进行技术训练,多次的实战观摩,多次的实战培训,团队技术力量成熟,将风险降至毫厘之间。
生命重启-3小时余手术打开功能康复新通道
2月22日,朱明涛主任带领神经外科团队开展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手术历经3小时余,避开颈部重要血管和神经,完成神经移位通道的构筑,成功将7厘米长的健侧颈七神经移位至患侧。
▲朱明涛主任手术中
移植神经无缝对接,对合完整,松紧适度,神经套管完美连接。患者术后切口皮肤对合规整,进入“黄金康复期”,佩戴颈托制动4周及定制专业康复训练计划,尽快促使神经功能康复。
“患者越早手术,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希望越大。”朱明涛主任表示,团队将继续精进技术,让更多“冻结”的手臂重新“解冻”。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脑卒中致残率逐年上升,这一创新术式的实施,不仅填补了闽南地区中枢神经损伤修复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我国原创性医疗技术再添临床实证。
名医推荐
值得一提的是,杏林医院还创新推行“临床康复一体化”诊疗模式,通过临床治疗与康复训练的无缝衔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该模式以医疗资源整合与诊疗流程再造为核心,实现从手术治疗到专业康复指导的一站式服务闭环,使患者在治疗全程获得精准化康复介入。这一模式的推行不仅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康复效果。(神经外科 陈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