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爱情诗的当代启示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诗经》中爱情诗的当代启示

2025-01-17 12:1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如果说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及诗教传统源远流长,那么,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教育范本,是我国诗教传统的源头。据历代学者的研究与鉴别,《诗经》中明显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有50余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如此,没有脂粉与俗气,而是真实而又唯美,清新而又纯净,洋溢其中的是中华先民忠厚、淳朴、善良、执着的美好爱情气质和高尚爱情操守。郑振铎先生曾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高度评价《诗经》中的爱情诗,他说:“虽然注释家们常常夺取了她们的地位,无端给她们以厚重的面幕,而她们的绝世容光终究非面幕能掩得住的。”可以说,《诗经》中的爱情诗辗转千年,依然具有弥足珍贵的启示,值得今天的我们穿过悠久漫长岁月去仰望它的“绝世容光”,去品味它的幽幽清香。

应该爱上什么样的人:劳动者最值得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男女,都想找一个自己认为是最“美”的人作为配偶。《诗经》中,既有对男性之美的描写,也有对女性之美的刻画。《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篇,描写的是齐侯之女庒姜出嫁卫庄公时的美貌和盛景,诗中有很多句子着力刻画了庒姜高贵、美丽的形象,永恒定格中国古典美人曼妙姿容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即出于此诗。这首诗描写细致入微,比喻新颖鲜活,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无穷的回味,以至于清代著名学者姚际恒感叹:“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然而,这位即将成为卫国夫人的齐侯之女,在这场世纪性盛大婚礼上的穿着却是“衣锦褧衣”——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衣锦褧衣”,不只是为了掩盖其华丽,为了不炫耀于人,更是在穿着上向劳动人民看齐,以劳动人民的穿着为美。因此,这透露出劳动者才是最美的。劳动者何以最美?因为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众所周知,“《易》基乾坤,《诗》始《关雎》”。《国风·周南·关雎》为什么是《诗经》第一篇?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男女夫妇为人伦之始,世间所有道德都以男女夫妇之德为基础,而《关雎》写的是一位男子对一位“窈窕淑女”的思念与追求,这位男子求而不得的焦虑与求而得之的喜悦均极具“中庸”之德,即孔子所说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在人伦道德方面极具典范意义,所以被列为《诗经》第一篇。那么,这位男子追求的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呢?诗中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者,说的是心灵美;“窕”者,说的是仪表美。这位女子何以心灵与仪表皆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采它、拔它,原来这位女子是一位热爱劳动的人。很显然,在那位男子的眼里,这位女子劳动时的样子实在是太美了,所以那位男子“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国风·王风·采葛》也与此诗相同:“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首诗是说,那个一天没有见到就好像隔了“三月”“三秋”“三岁”的姑娘,正是一位辛勤采着葛、萧或艾的姑娘。《诗经》中的爱情诗对男性之美的描写也是如此。《卫风·考磐》《齐风·卢令》《齐风·猗嗟》《郑风·叔于田》《郑风·丰》《邶风·简兮》《秦风·终南》等,无不表明在女子眼中劳动着的男性才是美的,才是值得爱的。如果考虑到《关雎》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完全可以说,《诗经》最想给人的启示是:劳动者最值得爱。

爱情的目的是什么:步入婚姻和家庭

人类需要爱情是一个明确而又简单的事实。所谓爱情,指的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因此,爱情的最终目的是两个人步入婚姻殿堂,成为终身伴侣——在家庭生活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真正的爱情是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个成分构成的。由此可见,如果只有亲密和激情,而没有对婚姻以及终身厮守的承诺,爱情是不完整的,或者说,那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你侬我侬、卿卿我我的浪漫与激情,而且是有理智成分在内的,恋爱双方都要理智展望婚姻后的种种日常,以及今后长相厮守的林林总总。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婚姻的爱情,都是不道德的。

《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桃夭》表达的正是这样的爱情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夭》这首诗是送新嫁娘歌,描绘的是一群人簇拥着新娘向新娘的夫家走去,一边走一边唱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首诗共三章,每章都用茂盛的桃树起兴,第一章用红艳如火的桃花比衬新娘的美丽容颜,第二章用丰满鲜美的桃果比喻新娘将为夫家早生贵子,第三章用青葱茂密的桃叶比兴新娘将使其夫家人丁兴旺、家庭和顺。诗中的“室家”“家室”和“家人”三词,意义相同,都是娶亲的人家,即夫家的意思。第一章用“室家”是为了和“灼灼其华”之“华”押韵,第二章用“家室”是为了和“有蕡其实”之“实”押韵,第三章用“家人”是为了和“其叶蓁蓁”之“蓁”押韵。因此,“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是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这位新嫁娘的好——与其夫家“相宜”。当然,这是这群送嫁人对这位新嫁娘的期盼,是这群送嫁人对这位新嫁娘的反复叮咛。这期盼和叮咛依然值得今天的恋爱者聆听,恋爱的双方都要思考,和“我”恋爱的“你”,以及和“你”恋爱的“我”,心中是不是都有婚姻和家的位置,以及是不是都能“宜”于“家”呢?

相爱的双方不门当户对怎么办:最好的爱情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

常言道: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门当户对”,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相差不大,适合通婚结亲。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水平,有相似的生活习惯,有相仿的生活看法,儿女通婚结亲有可能更好地理解、适应彼此,从而因为较少产生矛盾而得以过上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爱情里最怕的是两个人在一起,都尽力付出了爱并渴望被爱,却始终无法理解、适应彼此,最终输给了矛盾、争执和争吵。俗语有云:“男怕娶错妻,女怕嫁错郎”。然而,难道真的只有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才不会娶错或嫁错吗?

《诗经》中的《国风·卫风·木瓜》一诗能给我们非常好的启示。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全诗如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首诗中相互赠答的两个人,很明显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因为其中一人投赠的是轻礼微物——“木瓜”“木桃”“木李”,而另一人回赠的是美玉重宝——“琼琚”“琼瑶”“琼玖”。这两个人互赠礼物,第一次是你送我一只木瓜我送你一块琼琚,第二次是你送我一只木桃我送你一块琼瑶,第三次是你送我一只木李我送你一块琼玖。这两个人应该是其中一人家境一般,只能送出平常的礼物,而另一个人则家境优渥,可以送出精致的美玉。如果不考虑这两个人之间的情意,只考虑他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很显然其中有一方“亏”大了,而另一方则“赚”大了。可以想象,这两个人尽管家境相差较大,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精神上是势均力敌的,如果其中有一人觉得如此赠答十分失衡,尤其是如果赠送“木瓜”“木桃”“木李”的那一位有“低人一等”之感,或是回赠“琼琚”“琼瑶”“琼玖”的那一位有“高人一等”之态,他们之间就不会有多次的礼物赠送与回赠了。因此,《木瓜》一诗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爱情不强求“投桃报李”式的物质上的平衡,而是强调基于人格、精神平等的两心相许、两情相悦。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说,如果我爱你,而你的形象是一棵橡树,那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作者:巢传宣系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中华诗词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及其提升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行动研究”(SZ211008)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刘俊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