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绕高速:“智”建“赣”出美绿高速
施工过程中在边坡中安上“千里眼”,细小的变化都逃不过它的眼睛;现场远程监测,系统就能自动获得工程质量数据……这些科幻感十足的场景,是江西省重点项目萍(乡)绕(城)高速公路上每天上演的日常。
从“百年平安品质工程”到“美绿高速”的背后,离不开科技支撑,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让萍绕项目提速又提质,一条品质、安全、智慧的大通道在萍乡织网蔓延。
“最强大脑”全链条管理,助力见美显绿
项目云检测中心打通了77项试验检测参数一线质量检测与远程监管的数据链条,这些黑科技在工地上大显身手!“新一代信息技术下高速公路智慧检(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获江西省交通运输厅重大研发专项课题立项,“基于智能检测机器人的检测控制方法及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抗压强度智慧检测系统”获中国公路学会第五届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金奖,“混凝土抗压强度智慧检测系统”获第五届全国交通建设“微创新”成果大赛二等奖。
云上巡检即时“秒懂”。以往没有联网的加持,野外一线检测数据无法第一时间上传至终端平台,时效性不足。而萍绕高速的云检测中心打通了从现场一线操作与远程监管的数据链条,可在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施工现场,实现检测数据即时上传,实时互通。
萍绕高速提升数据交互、共享和治理能力,发挥数据资源价值,实现项目信息数字化、质保流程标准化、关联业务协同化,形成数据“大脑”。质量管控方面实现工序报验、质检评定、中间交工的全过程线上管理。新质质检接入一线项目物联采集的数据,通过可视化数据分析对项目数据进行统一的智能化处理,实时监测、预警和反馈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隧道工艺创新,让施工高效又安全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萍绕高速公路快推进智能建造技术推广及设备普及,用新技术、新工艺破解了一系列建设难题,在提高隧道建设效率和安全性的同时,“硬骨头”正在被攻克。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拱架支护是一个重要的施工工序,该项目创新的工法获中国公路学会2024年公路隧道“四新技术”重点推广目录,荣获江西省住建厅“优秀工法”、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品质杯”银奖。传统的工字钢焊接时连接板与工字钢焊接位置常控制不准,通过使用隧道拱架切割及焊接定位器,能够精确保障上下拱架对齐和密贴,工字钢拱架拱轴线不错位,使隧道工字钢拱架全断面均匀受压,且拱架安装速度更快,现场作业更省时省力,。相对于传统工艺,经济效益为1200元/循坏,综合节约工时60%。
新型隧道锁脚锚杆可调节角度定位器,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品质杯”银奖,获中国公路学会2024年公路隧道“四新技术”重点推广目录。传统的锁脚锚杆定位装置,需预留定位装置的安装位置,每次使用时都需要设置和调节角度,影响工效。“新型隧道锁脚锚杆可调节角度定位器”,通过可调节定位杆来调节锁脚锚杆角度,克服了以往依靠施工人员经验打眼的缺陷,实现了隧道锁脚锚杆打眼的标准化、规范化,拼装也方便、快捷。
8项创新专利 助力项目基建新速度
科技创新助力项目“提质增效”。项目秉持敢于人先的工作态度,结合自身优势,科学谋划,走出了一条科创当“主角”,既有“新”,又节“金”的路子。
为增进赋能项目高质量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作用,全力推动科创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坚实步伐。
——《一种车行横洞二衬滑模施工工法》,能够进一步确保衬砌的平整度和尺寸准确性,减少尺寸偏差和表面不平整的问题,在推进过程更便于质量控制和检查,同时减少了搭建和拆除模板的步骤,节省了施工时间和人力资源,提高了施工效率。
——《一种电加热沥青罐密闭性检测装置》,通过研发的特殊结构达到对沥青罐锁定的效果,有效避免沥青罐在加入液体的过程中上浮。
——《一种下沉通道冷料仓上料装置》,现有的下沉通道冷料仓在上料时,由于台阶电梯占用下沉通道的空间较大,输送路线较长,导致送料效率低,较为不便。该上料装置可达到对料垂直输送,节省下沉通道空间并提高送料效率的效果。
——《一种桥检车吊篮防坠保护装置》,可对检修人员进行限位保护,使得检修人员固定在限位架之间,避免检修人员坠落,极大提高高处作业的安全性。
站在当下,触碰未来。萍绕高速一条条充满生机的绿色之路纵横交错,一条条“生态走廊”扑面而来,交织出一幅幅“美绿高速”的优美画卷。(萍绕 项目办 徐翔)